
漩涡中心的普通人:谁是哲佑?
2023年初,一个名为“哲佑”的ID突然在各大社交平台掀起巨浪。起初只是一段模糊的短视频:一名年轻男子在便利店与店员发生争执,情绪激动下推倒了货架。视频配文直指该男子“无故欺凌服务人员”,瞬间点燃了网友的怒火。短短几小时,#哲佑滚出城市#、#抵制暴力男#等话题登上热搜,他的个人信息、工作单位甚至家庭住址被逐一扒出。
人们通过碎片信息拼凑出一个“反派”形象:26岁,某互联网公司职员,性格孤僻,曾因停车纠纷与邻居争吵……愤怒的留言如潮水般涌来——“社会渣滓”“必须公开道歉”“人肉他是为民除害”。很少有人追问:视频是否完整?争执起因是什么?是否涉及双方的责任?
事件发酵第三天,一篇自称哲佑友人的长文悄然出现。文中透露,当天哲佑因母亲突发重病赶往医院,途中因手机没电无法支付,与店员沟通不畅导致冲突。而推倒货架的行为,实为情绪崩溃下的失控举动。尽管该长文迅速被淹没在谩骂中,但逐渐有人开始反思:我们是否在“正义”的旗帜下,轻易审判了一个可能正在经历至暗时刻的普通人?
网络舆论的“加速”与“反转”几乎成为当代社会的常态。哲佑事件中,公众一方面渴望快速惩恶扬善,另一方面却缺乏耐心等待真相。心理学家指出,这种“即时道德审判”的背后,是社交媒体赋予每个人的“法官错觉”——我们以为点击转发、敲下批评,就能推动正义,却忽略了现实世界的复杂性。
更值得深思的是,哲佑的遭遇并非个例。近年来,从“反转新闻”到“社死事件”,无数普通人在舆论的放大镜下被短暂地捧上神坛或踩入地狱。而当热度消退,留给当事人的往往是破碎的生活——失业、抑郁甚至社会性死亡。我们热衷讨论“公平”,却常在不自觉中成为不公平的推手。
beyond标签:当我们谈论哲佑时,我们在谈论什么?
哲佑事件的后续出乎许多人意料。两周后,便利店公开了完整监控:店员曾多次言语挑衅,而哲佑在崩溃前反复尝试解释。一场舆论风暴骤然转向,曾经愤怒的网友开始删除帖子,转而谴责“恶意剪辑者”和“无良店员”。但伤害已然造成——哲佑辞去工作,消失于公众视野。
这场闹剧揭示了网络时代道德议题的吊诡:我们渴望正义,却习惯于用最不正义的方式实现它;我们批判暴力,却在键盘上施行另一种暴力。哲佑被符号化为“恶人”时,无人关心他作为儿子的焦虑、作为普通人的脆弱;而当真相浮现,他又迅速变成“受害者标本”,成为新一轮舆论消费的对象。
深层次看,哲佑事件映射的是现代社会的身份焦虑。在信息过载的背景下,人们通过参与公共审判寻求归属感和道德优越感。法国思想家勒庞在《乌合之众》中的观察至今适用:个体融入群体后,容易接受简单化的叙事,并因匿名性释放非理性情绪。不同的是,如今“群体”已扩展至线上,而“审判”的速度是以秒计算的。
但希望亦在其中生长。事件后期,部分媒体和博主开始倡导“让子弹飞一会儿”——呼吁在信息不全时暂停judgment,关注事件中的系统性漏洞(如便利店纠纷处理机制、网络平台审核责任)。也有法律学者强调:真正的正义应通过制度而非私刑实现;情绪化的舆论压力反而可能阻碍司法公正。
哲佑事件终会过去,但它留下的叩问值得长久回响:当我们手握放大镜时,是否也能握有一份克制?当我们追求正义时,是否愿意守护程序正义与人性宽容?或许,真正的社会进步不在于多抓住一个“坏人”,而在于少伤害一个“可能的好人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