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意外的开端:从游戏规则到班级公约
那是一个普通的周三下午,五年级三班的教室后排传来一阵骚动。几个男生围在一起,为刚刚结束的课间五子棋比赛争论不休。
这本是孩子们之间常见的玩笑约定,却意外被班主任李老师听到了。令人意外的是,李老师没有制止这个”不平等条约”,反而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。
第二天晨会,李老师提出了一个让全班哗然的建议:”既然大家这么喜欢用’输了就让位’的规则,不如我们把这条规则应用到班级管理中试试?”
起初,学生们都以为老师在开玩笑。让考试排名靠后的同学暂时担任班干部?让平时沉默寡言的同学代替朗诵比赛的人选?这听起来简直匪夷所思。
但李老师是认真的。她设计了一套完整的”位置轮换”制度:每次单元测验后,各科成绩进步最大的同学可以获得体验班干部职位的机会;小组活动中,表现不佳的团队必须让出主导权,由其他同学接手完成后续任务;甚至值日生的安排也采用了动态轮换制。
“这不公平!”班长老王第一个站出来反对,”班干部是需要能力的,怎么能让给成绩差的同学?”
李老师微笑着回应:”正是因为需要能力,我们才要给每个人锻炼的机会。真正的公平不是永远固定不变,而是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证明自己。”
制度实施的第一周可谓鸡飞狗跳。数学考试进步最大的小张同学被任命为临时班长,却因为不熟悉工作把班级日志写得乱七八糟;在篮球比赛中失利的校队成员不得不让出主力位置,由替补队员上场,结果输得更惨。
家长们也开始质疑:”这不是在惩罚优秀的孩子吗?””我的孩子好不容易当上学习委员,凭什么要让给别人?”
面对质疑,李老师却显得异常淡定:”我们不是在惩罚任何人,而是在创造更多的可能性。有时候,输掉一场比赛,让出一个位置,反而能获得更多。”
惊喜转变:当每个位置都成为成长的机会
令人意外的是,从第二周开始,情况悄然发生了变化。
小华同学在英语测验中取得了惊人进步,获得了担任英语课代表的机会。这个平时连回答问题都会脸红的孩子,为了不辜负这个临时职位,竟然主动组织起了课后英语角。更让人惊讶的是,他独创的”英语游戏学习法”让全班同学的英语学习兴趣大增。
“我以前从来不知道小华这么有创意,”原来的英语课代表小林感慨道,”如果不是这次机会,可能直到毕业我都不会发现他的这个才能。”
篮球场上的变化更加明显。被迫让出主力位置的校队成员们开始认真指导替补队员,而替补队员们因为获得了上场机会,训练时格外认真。一个月后的年级篮球赛中,这个曾经依靠几个主力打天下的班级,居然展现出了惊人的团队深度,最终获得了亚军。
“我们输掉了决赛,但赢得了更多,”队长在赛后总结时说,”现在每个人都能上场,每个人都懂得配合,这才是真正的强队。”
最让人惊喜的是班级氛围的变化。随着位置轮换制度的持续实施,同学们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:每个位置都很重要,每个人都可能在任何位置上发光发热。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开始主动帮助其他同学,因为他们知道,今天的帮助可能会换来明天更强大的团队;而暂时落后的同学也不再气馁,因为他们看到了通过努力获得认可的机会。
两个月后的家长会上,李老师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反馈。曾经最反对这个制度的班长老王的父亲握着李老师的手说:”谢谢您让我的孩子学会了什么是真正的领导力——不是永远站在顶端,而是懂得何时该引领,何时该退让。”
期末时,这个班级不仅在各科成绩上取得了显著进步,更在校园艺术节、运动会等多个集体活动中表现突出。其他班级的老师都好奇地问:”你们班是怎么做到让每个学生都这么积极参与的?”
同学们相视一笑,异口同声地说:”因为我们懂得输了就让位置的艺术。”
这场始于一个幼稚约定的教育实验,最终成为了关于团队协作、教育公平和个人成长的生动课程。它证明了有时候,主动让出位置不是失败,而是为了赢得更大的胜利;暂时的退让不是损失,而是为了获得更广阔的成长空间。在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里,懂得何时坚守、何时退让,或许才是最重要的能力。


微信扫一扫打赏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